今天是
新闻动态
代表工作

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青原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9-27 来源:  阅读次数:

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

关于青原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情况的报告

——2021923日在吉安市青原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吉安市青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志明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016年以来,尤其是2018成功获评全省第三批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按照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走前列目标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实现了示范区建设阶段性目标,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6.65%,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4.6%PM2.5平均浓度由45.9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下降43.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升至95%,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全区水环境综合指数位列全省前列。二是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面构建了优势产业、朝阳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六大富民产业和城市经济齐头并进的“1+1+4+6+城市经济”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0.3%、47.78%,三次产业结构由9.8:59.6:30.6优化为6.8:48.2:45,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五年分别累计下降21.29%、28.4%、31.2%“十三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节能降耗指标全面完成,能耗总量和单位GDP 能耗“双控”均实现下降目标。是绿色生态品牌更加响亮。我区“十三五”以来先后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省级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着力抓好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一是建立完善工作保障体系。区委、区政府从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的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青原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委会工作体系,区“两会”连续五年听取审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报告,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司其职、统筹推进的生动局面。二是系统构建生态管控体系。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落实,强化了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完善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吉安市水库水质保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等地方性条例,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问责制度。建立“智慧水利”等系统平台,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完善了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生态文明建设等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及年度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考评范围,推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不断巩固绿色屏障。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措施,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一是严格管控生态红线。把生态红线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将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公益林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科学划定了总面积为184.14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0.1%。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个控制目标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积极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计划”。严守耕地红线,划定了全域永久基本农田20.21万亩,加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界,完成了富田水、施家边水、枫边水、东固水4条河流划界。二是强化生态修复。突出念好“建、造、管”三字经,大力推进矿山恢复治理和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0余亩,全区持证矿山完成生态修复310.1亩,关闭矿山完成生态修复478.25亩,完成中央投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712.32亩。2016年以来共争取省级流域生态补偿资金3089万元,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三是厚植生态优势。稳步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造林8000亩、森林抚育10万亩、人工造林4.2万亩。深入落实林长制,整合护林、防火、报汛人员“三员合一”为巡查员,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构建了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和天地空全覆盖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标志性战役30项专项行动,对中央和省生态环保巡视督察反馈的255个问题认真整改销号,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狠抓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降坡封尘”行动,积极推进“四尘三烟三气”、“散乱污”企业、工业物料渣场、工业企业减排和工业炉窑整治行动,全面强化城区烟花爆竹储运、销售、燃放管理,空气质量显著提升。深入开展“清河护河”行动,劣Ⅴ类水全面消灭,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实现达标排放,河东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多年来都稳定在Ⅲ类以上,达标率100%,国控点孤江江口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多年来都稳定在Ⅱ类水质以上,达标率100%。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河长制工作先进。狠抓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建立了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完成了富滩工业园重点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二是加速推进城市生态建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施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建成垃圾分类收集亭38座。实施见缝插绿、块状植绿、斑点绿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4.9平方米。实施畅通“微循环”、城区雨污管网改造提升等项目,正气路、学苑路、梧桐大道、胡铨路等30多条路陆续完成改造任务,贸易广场、火车站下广场提升改造凸显成效。全面推进渣土渣石密闭化运输,老虎坑建筑余料余土回填基地平稳运行,实现“产、运、消”闭环管理。三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攻坚行动”,卫生厕所改厕率提升至90.1%,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实现常态长效管理,顺利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省级检查验收。推广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模式,全区禁养区内退养率保持100%,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6.52%突出清净整洁,把握美的内涵,打造了“四带合一”的青东公路沿线示范带,累计建成文陂镇、富滩镇两个美丽宜居乡镇,东固畲族乡江口村、富田陂下村等23个美丽宜居村组和2373美丽宜居庭院。

(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崛起。将“生态++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做特生态农业。坚持绿色有机方向,大力推进“六大”富民产业品质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了一批绿色大米生产区、标准化果蔬种植区和东固茶叶、特色竹木产业发展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富民产业总面积达8万亩。天玉、富田、文陂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天玉逸乡园列为全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达到15个,品牌数量居全省前列。保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5个,培育了东固山牌井冈蜜柚等一批品牌农产品,“井冈绿宝”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市领先。二是做优生态旅游。抢抓高铁时代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狠抓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形象品牌、文旅产品、软硬环境等“五大功能”建设,不断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及线路,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青原山景区和东固景区分别创建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低碳旅游示范景区,3A级旅游景区(含乡村旅游点)从5家上升至14家,旅游品牌创建花开四处全区旅游年接待总人数增长了120%,旅游年总收入增长了140%,旅游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三是做强现代服务业。全面统筹规划,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激励服务创新、推进跨界融合、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了吉安贸易广场、青原山风景名胜区、奥克1991文化创意产业园、甘雨亭超市和国光超市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及集聚区数量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全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增至96家,江西国光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成为全省商贸零售“第一股”,明辉光电科技成功在塞舌尔证券交易所境外上市。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6.41亿元,是2015年的2.24倍,年均增长17.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较201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01亿元,比2015年增长114%,年均增长16.2%,绝对额实现翻番。

(五)宣传倡导生态理念,凝聚生态文明共建合力。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努力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凝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力量。一是引领绿色风尚。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专项培训,在全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以文明实践为载体,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建设文明实践阵地(中心、站、所)131个,成立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48,累计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331余场,惠及群众36万余人次,提高了群众参与度、满意度,凝聚了环境保护共识。结合“生态文明宣传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良好氛围是倡导绿色生活。持续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完成了51个“和爱邻里、幸福家园”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成功创建江西省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绿色社区.美丽家园”9个、全市“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示范社区3个、全省“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示范单位”1个,节约型机关达到100%。扎实开展限塑禁塑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三是凝练绿色经验。富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新模式纳入全市形成地方特色改革成果培育计划,工作经验入选全市生态文明改革创新示范经验选编“华能井冈山电厂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效”优秀案例以第一名列入吉安市节能“十佳案例”。“河长制”升级“河长治”、农村全域污水收集示范等形成“青原绿色经验”。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围绕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等方面多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凝聚共识,推动共为,用实际行动守护了青原的绿水青山。

尽管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青原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一是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面临较大压力。我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节能减排降碳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制度之间统筹衔接和系统集成不够,制度落地生效还需进一步抓紧抓实。生态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仍不完善,生态环保市场化改革仍需加快。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少数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不到位,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问题短板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聚焦短板、精准施策,积极推动解决。

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升级的关键期。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和区第五次党代会部署安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培育繁荣生态文化理念,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和绿色发展板块上勇争先。

(一)以更高的站位,在创新绿色制度上下功夫。主动融入全市大改革引领大发展热潮,全面抓好生态文明创新制度的复制推广,加大生态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性披露、生态环保责任规定、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文明执纪问责等制度执行力度,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控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流域改革,抓好“三线”划定,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积极开展改革成果总结和成效评估,围绕全域旅游建设、智慧河长流域管理、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项目,力争形成一批具有青原特色的制度样板和典型模式,进一步扩大青原绿色品牌影响力,加快构建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格局。

(二)以更大的力度,在构筑绿色屏障上下功夫。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环境保护等行动,扎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推进“五气共治”,以控尘、控车、控烧、控气、控煤为抓手,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集中力量开展赣江和孤江流域、富水河沿岸生态综合治理,持续推动最美赣江岸线建设。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加快推进城镇和农村污水全域收集,深入开展城市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治理,开展“一库一景”示范点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美丽示范村镇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农村面源、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治理修复,全域实施废弃矿山、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有效保护土壤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城区功能品质提升三年攻坚等行动计划,围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持续发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探索与生态环保企业多方面、多途径合作。

(三)以更优的方式,在壮大绿色经济上下功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体系,加快推进全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现对区域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完善生态产品基础信息,完善全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对土地、矿产、森林、湿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数据的整合,推动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探索建立以“GEP”为参照的生态产品溢价、碳汇价值评估、土地出让、重点项目建设等环境影响评估体系,打通“两山”转换价值量化通道。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探索和推广“林下经济”“高山经济”和“稻渔经济”等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态文化资源,实施生态+文旅行动,聚焦旅游优势产业和健康朝阳产业,培育旅游+健康新业态,充分释放旅游资源串线成带、聚落成团的优势,推动旅游景区一体化管理,整合全区核心旅游资源,加快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带,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做优旅游平台,做活旅游市场,促进生态产品向生态旅游产品转化。以青发集团公司为主,建设一个“湿地银行”“森林银行”“两山银行”等自然资源交易平台,统一开展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整体收储,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和保值增值。拓展全区林业碳汇消纳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建设,增强我区森林“固碳”能力。推广应用“青原碳普惠”,实现低碳绿色生活向经济价值转换。支持金融创新,推广国有林场林权抵押模式,依托林地资源优势,创新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地信托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实现生态产品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

(四)以更严的措施,在实现“双碳”目标上下功夫。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新机遇,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市场交易办法,推动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市场化交易。制定并实施全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确保完成国家、省、市达峰方案下达的任务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大健康等绿色产业,积极争取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加快编制完成全区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提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积极引进环保龙头企业,鼓励通过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环保产业,推动环境治理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各位代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构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为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青原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