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动态
代表工作

青原区工业项目入园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3-06 来源:  阅读次数:

青原区工业项目入园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青原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根据区人大监督工作计划,区人大财经委在常委会副主任吴家旺带领下,于6月21日至7月20日,深入乡镇(街道)、区直单位、企业,通过听汇报、开座谈、看现场等方式,就我区工业项目入园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园区发展及项目入园状况

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是1991年由原吉安地委、行署批准设立。1993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仍保留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其工业园区被核定为“一区两园”,将当时的富滩工业园区包含了进来。

2000—2005年,河东开发区主要以城市建设和开发商住土地为主,以工业发展为辅,当时入驻企业只有10余家。2005—201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新兴工业聚集区”的发展战略,河东开发区实际成为新工业园区,总用地面积达到521.7公顷,入驻企业70余家。2014年10月,为适应国家机构改革,将区中小企业局撤并,其管理的富滩工业园并入开发区,辖梅林、富滩、华能和新工业区。目前,园区正在进行调区扩区工作,并将汽车产业园纳入管理范围,规划面积为1640公顷,已建成面积有688.7公顷,签约引进企业204家(实际进驻280余家)。产业定位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

(一)主导产业有培育,产业集聚不明显

河东经济开发区近几年坚持“生态、低碳、循环、高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和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正呈现产业发展定位思路清晰的格局。

2013年至今,园区共落户企业34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共落户企业13家,占总落户企业的40%。其中电子信息类6家,生物医药类2家,精细化工类5家。目前,开发区电子信息企业共有34家(其中LED节能照明项目12家),已落户生物医药产业项目19家,已落户精细化工企业12家。三大主导产业企业共有65家,占引进企业总数204家的31.86%。据了解,目前园区共有企业280余家。企业虽多,但主导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无龙头、无产业链、无稳定的税收大户,年缴税超千万元的不超过2家。

(二)基础设施投入大,产出效益比较低

园区先后共投入建设资金15亿余元,逐步完善了主干路网、水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2013年以来,园区新征用土地4千余亩,报批土地3千余亩。修建完工新工业园文翔路等园区主、次干道共20多条,总长约13公里;完成“河水、葛东”线等5110KV电力线改迁工程总长约18千米,10KV供电线路17条总长约17千米,铺设自来水管网总长约14千米。完成富滩工业园快速通道等道路建设改造提升,全面实施绿化亮化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1万吨)工程及全长14千米的雨污分流工程;建成了日处理120吨垃圾中转站、日供水1万吨自来水厂以及110KV变电站在配套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投入1.7亿元在新工业园区建设了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配套打造集行政服务、技能培训、工业展示、金融购物、体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五大中心”。通过争取国家资金,投资8000万元兴建1434套公租房,解决园区职工住宿难题。 开发区管委会、工信委、安监局、总工会、商务局、就业培训等工口单位全部入驻办公。通过建区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园区已形成规模,正向产城融合功能园区转型。

据可比统计,园区企业缴税2014年为14642.42万元(含思瑞3790.29万元,鑫旺1064.19万元,不含汽车产业园);

2015年为10677.66万元(含思瑞365.28万元,鑫旺303.38万元,不含汽车产业园);2016年为13958万元(思瑞、鑫旺均未纳税,含汽车产业园1004.8万元);2017年1-5月为5823.64万元(思瑞、鑫旺均未纳税,含汽车产业园398.12万元)。总体来看,税收“去铜化”成效明显。但是仍有大量企业缴税少或没有税收,与园区建设相比难以匹配,值得深思。

企业投资难核定,招商合同难落实

根据《青原区工业园区项目入园管理办法》,企业落户时,区政府会与该企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书》,合同中对企业及政府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约定。企业投资强度需260万元/亩,对开工时间、投产时间、税收目标等都有详细约定。2013年至今,落户的34家企业中,达到了企业投资要求的共有3家(金阳商品、天时和、瓯林),开工时间达到了合同要求的有19家,投产时间达到了合同要求的有9家,没有一家税收目标达到了合同要求。

根据对等原则,对政府供地、三通一平、优惠政策、协助办证等义务也有明确规定。据调查,在供地方面,34家企业中按照合同约定交地的有19家,未按照合同约定交地的有15家。据了解,未按时交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方工程因天气原因未按时完成;二是地面附属物因征收等未清理完成。在三通一平方面也存在这种状况。

据调查,因主、客观等不可预料的原因,普遍反映招商引资合同协议难以落实,导致企业、招商单位、园区、职能部门互相埋怨时有发生。

优惠政策能落实,执行兑现有成效

为鼓励企业落户,青原区委区政府分别以吉青府发[2013]2号、吉青办字[2017]55号文下发了相关优惠办法。为鼓励实体经济,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园区此项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据了解,2015-2016年以来,园区共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税收优惠274.88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方面,共为9家企业奖励5659万元。各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贷款金额累计已达 2.426亿元。同时出台了中小企业“续贷保”管理办法,设立了规模8000万元的转贷基金,着实为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为执行“降成本、优环境”政策,园区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帮助企业降低用地成本。采用“先租后让”的弹性供地方式,先后为吉瑞节能科技、海洲医药、华隆香料油降低了422.28万元的用地成本。二是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国家惠企政策出台后,电价调整已经落实到位。三是帮助企业降低后勤成本。园区服务中心职工食堂已投入运营,可以为企业提供早、中、晚、夜宵四顿餐饮,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40万元。 四是帮助企业降低交通成本。采取政府补贴、公交公司运营的模式,政府每年补贴公交公司128万元,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500万元。五是帮助企业降低住宿成本。目前,园区公租房已分配入住二批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400万元

项目帮扶有成效,入园审批较繁琐

园区多年来实行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帮扶企业制度,所有县级领导、园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对园区所有企业实行“全覆盖”和“一对一” 进行帮扶。2017年对北新建材(井冈山)有限公司、江西高精化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26个新建续建重大工业项目进行重点帮扶,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规划、申报审批、建设实施等“急”、“难”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实行一周一现场检查,一月一通报,对企业的建设、招工、融资、环保、安全、消防等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项目推进比较顺利。

为规范工业项目入园,青原区以青原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关于印发青原区工业园区项目入园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吉青招领字〔2012〕18号文),2017年又以吉青府发[2017]2号文下发了《青原区工业园项目入园管理办法》,以吉青办字[2017]55号文下发了《青原区客商投资工业企业优惠办法》。对项目入园要求、流程、用地管理、财税扶持、招商奖励、配套服务等工作进行了规范。普遍反映,其中有些条款与实际有脱节,如固定资产投资、税收贡献、用地退出机制等可操作性不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相关招商引资第一类部门单位,都反映是招商难,难招商;招商以后是落户难,难落户;落户以后是政策兑现难,难兑现。入园政策执行存在园区、职能部门、招商单位、企业时有相互推拖、埋怨、扯皮现象。主要问题有:

(一企业落户程序较复杂。企业落户,要解决的是怎么落地,核心是如何供地。企业招商过来后,首要办理的是能否入园,其次是开发区提出意见报区政府审定,再次是双方谈好条件签合同,最后才是“一手交钱(企业交保证金)一手交货(开发区交地)”,企业完成落户过程。根据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原区工业园区项目入园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有关“项目入园流程”安排,共有八项,要求较多,程序复杂。企业按此流程办理,费时费力,增加难度,影响投资积极性。据反映,还有一个集中签约环节,因形式影响投资建设进度,有时还会增加企业负担,没有必要硬性规定。

(二主导产业定位不稳定。富滩、河“一区二园”, 梅林、富滩、华能和新工业区“四位一体”,园区产业定位和布局较乱。从2005年提出重点扶持建材、食品、化工、电子机械、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提出电子信息、节能照明、有色金属、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到现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一直变换不定,导致主导产业不明显,发展成绩不突出。由于历史原因,“捡到篮里都是菜”,加上园区十多年的发展、市场自然淘汰,企业间资产的自我置换,有些落户企业并不符合用地及产业规划,存在互相干扰,已有企业难协调,不敢追加投资,扩大生产。主导产业定位不稳,招商单位无所适从,两头受气,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三)土地利用率不高。据国土部门反映,园区土地利用率仅为51.32%,远低于省里要求的70%的标值。园区僵尸企业多,土地利用率低。僵尸企业浪费土地资源,退出机制可操作性不强。据不完全统计,停产和关停的僵尸企业有21家(主要在富滩园区),涉及土地255亩。据园区统计,已供地但未利用地达1700余亩。受国土面积及调区扩区影响,土地是稀缺资源,我区工业用地一直比较紧张,特别是在新工业园区尤其明显。如果企业抱有圈地意图,土地浪费更加严重,加重了供地矛盾。招商单位引进企业难,企业落户难,怨气难免集中到了园区身上。

(四)服务意识不够强。据入园企业、招商单位反映,园区、职能部门及某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有的部门仍存在办事流程的公开性不够,缺失资料不能一次性告知等问题。仍存在重招商、轻帮扶现象。相关部门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落实担当实干,马上就办不力。服务企业、帮扶企业落实到行动上还不够强。招商选商工作中,门难进、事难办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区招商引资形象,招商单位工作越来越难做。

三、几点建议

招商引资是第一菜单,工业项目又是税收主体。工业项目入园政策执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建设、发展和税收,是打基础、管长远、得实惠的大事。

(一)找准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一是研究配套主导产业政策。建区以来,园区主导产业一直在变,发展成绩不突出,关键在于各相关部门单位配套主导产业政策不明,研究不深,落实不力。二是改革主导产业招商方式方法。倾斜主导产业,健全招商引资任务分配制度。重点考核专业招商分队和工口单位,区别考核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并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围绕主导产业,结合企业税收贡献度,设定一个五年期限,为调动招商和帮扶的积极性,可优先和追加奖励对主导产业有功的招商单位和帮扶有功人员。

(二)简化程序,优化项目入园、建设、退出机制。一是简化项目入园程序。对《青原区工业园项目入园管理办法》(吉青府发[2017]2号文)规定的项目入园流程进行简化,调整或删减考察、用地备案程序,强化评审、履约程序。其中第一项“环保、安监初审把关”和第四项“提交入园申请,同时向税务局、国土局等部门备案登记”可与第三项合并,并联“进行评审”。考察实际效果不大,区领导带队考察项目是体现高位推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第五项“国土局提出用地规划意见”与企业入园关联不大,可与“备案登记”同时进行,也可放后办理或取消。第六项“扶持政策审批”是与第七项签订合同相关联,可删或调整至第七项。二是规范建设程序。增加招商部门和引资单位共同协作代办制度。主要原因是招商部门设立了客商投资办证中心,有专门的代办机构、人员、编制,在区直部门单位人熟、脸熟、程序熟,办证方便快捷。三是强化退出机制。招商合同设置应具可操作性。出现按合同兑现不了的情况,应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依照市场无情操作有情原则,推进有法可依、合理补偿、强制退出。

(三)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展项目用地大清理。一是对闲置土地进行“腾笼换鸟”。园区应理出僵尸企业问题清单,销号解决。可公开相关信息,引导企业双向选择。可先租后让,保障企业双方租让利益。二是对改变土地性质坚决查处。园区应摸排企业将工业用地变成商业土地性质的地块、面积,为查处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对非法交易要依法处理。目前园区内存在大量未经批准的出租、转让行为。招商引进企业204家,实际入驻280余家,缴税少且状况不明,大量企业存在偷税、漏税行为,对此可采取法律、行政手段加以解决。

(四)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帮扶力度。一是对涉及园区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优化发展环境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强化服务、马上就办、担当实干意识。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区行政服务中心、区效能办(投诉中心)要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人员的督查力度,警醒廉洁奉公,杜绝吃拿卡要。三是进一步完善园区企业帮扶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努力营造全区帮扶企业亲商安商富商良好氛围。